認識食品添加物
近年來食安事件層出不窮,民眾聽到「食品添加物」便聞之色變,甚至恐懼。然而,擁有正確的知識,不但能讓我們有足夠的判斷力,做較正確的選擇,也能幫助我們免於恐懼。午餐廚房希望能透過本次營養教育,讓師生對這些常見的食品添加物,有初步的認識,未來在選購食品時,那些成分中原本陌生的化學名詞,再也難不倒你。
合法使用食品添加物,可維持品質穩定、讓外觀與口感更好、增加香氣、風味及營養等。有的添加物則是可延長食物保存時間,以便運送到世界各地,讓異國食材有機會交流,因此,食品添加物對現代食品加工扮演重要角色,並非全然無好處。不過,食品添加物幾乎都有限量規定,業者若添加太多、殘留過量,或惡意添加不能食用的添加物,導致民眾攝取過量,就可能危害健康。而明明有添加卻隱瞞添加事實,也違反誠信原則,更有觸法之虞。
管制限量標準嚴格,民眾毋須過度恐慌
許多民眾擔心,食品添加物吃下肚,恐在體內累積、有害健康。其實食品添加物的限量標準與健康危害間,有極大距離。基本上,各種食品添加物在訂定標準前,食管署會參考美國、歐盟、日本及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(CODEX),評估動物實驗的食用安全性,也就是動物一輩子攝取都不會有影響的最大無作用量,並進一步推算出人體每日可容許的攝取量(Acceptable Daily Intake,ADI);根據ADI再訂出食品添加物的管制限量標準,可以說非常嚴格。加上多數人並非天天食用某項食品,或只吃這個東西而不再攝取其他食物來源,所以毋須過度恐慌。
把握「分散風險」原則,維持健康生活型態,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
食品添加物雖然會被人體代謝,不至於殘留體內一輩子,但個人身體狀況,仍會影響其代謝速度。因此,若能用天然食物調味,就儘量少用化學的食品添加物;且飲食應把握「分散風險」原則,同種食物別天天吃,均衡飲食、食材多樣化、多運動、多補充水分、充足睡眠等,維持健康生活型態,就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風險。
能吃天然食物,就少吃有化學添加物的食品
但以增進健康的角度而言,建議消費者多選購天然食物,並注意食物來源、產地及是否為當季食物,食物運送里程愈少愈好,因運送路程長就比較需要額外處理,恐增加使用添加物的機會。
「正面表列」
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對於食品添加物設有專法規範,食品添加物規定為「正面表列」,也就是說,如果不是食管署所表列的食物品項,依法不得使用於其他食品中。目前食品添加物可依不同用途分為18類、數百種項目,詳訂各種食品添加物的使用範圍、用量、化學物質規格等。
常見食品添加物解碼
坊間常見的食品添加物類別包括防腐劑、抗氧化劑、甜味劑、著色劑、漂白劑、膨鬆劑、保色劑…等,各有不同功能,但大多數添加物皆是一種化學物質。
u 防腐劑
防腐劑合法使用,可抑制微生物、細菌及黴菌生長,延長食物保存時間,防止食物腐壞、降低食物中毒或其他健康風險。
u抗氧化劑
抗氧化劑作用是防止油脂腐敗,避免出現臭油味,如二丁基羥基甲苯(BHT)、丁基羥基甲氧苯(BHA),主要用於冷凍魚貝類、口香糖、泡泡糖、脫水馬鈴薯片、乾燥穀類早餐等。不過,動物實驗發現長期使用恐增加致癌風險,但至今仍有爭議。另外,生育醇(維生素E)及L-抗壞血酸(維生素C)也是常用的抗氧化劑。
u甜味劑
甜味劑包括天然的甜菊、甘草素,甘草素萃取自甘草,其甜度高,是砂糖的100倍,與砂糖併用有加乘效果、有助甜味發揮;如與鹽併用可緩和鹽味,常被添加至蜜餞、瓜子、梅粉、碳酸飲料及醬油中。在所有甜味劑中最有爭議的是人工甘味劑,俗稱「代糖」。人工甘味劑為化學製品,合法添加物包括糖精、阿斯巴甜、糖醇類等,傳統食品業或蜜餞工廠是糖精使用的大宗。國外曾在動物實驗發現,糖精及甜精會增加老鼠罹患膀胱癌風險,過去一度禁用,但後來有研究顯示,糖精與甜精跟老鼠罹癌的相關性不高,美國又重新開放糖精。畢竟,對心臟病及糖尿病患者而言,真正糖類帶給健康威脅的可能遠大於人工甘味劑。不過,基於可能促進腫瘤生長之疑慮,美國仍禁用甜精。
在目前世界上有超過50多個國家,包括加拿大等國,則核准甜精之使用。我國依據「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」的規定,糖精與甜精只可使用於瓜子、蜜餞、碳酸飲料、代糖錠劑及粉末中,且使用量各有規範。
u著色劑
著色劑能讓食物色澤鮮豔、增加賣相,避免食品加熱過程中,顏色或香味散失品質不穩。著色劑是食品工業大量生產及標準化的重要環節,包括食用紅色六號、七號或藍色一號、二號、黃色四號、五號,綠色三號…等,皆是相當常見的著色劑。大部分著色劑雖可被人體排出,但有研究指出食用黃色四號可能與氣喘、過敏及幼童過動有關。此外,依規定,著色劑不得添加在生鮮蔬果或魚蝦貝類、肉類、豆類、海苔、醬油等,以免業者藉此掩蓋生鮮食物腐敗事實,混淆消費者判斷選購。
可樂或醬油常添加的焦糖色素,在加工過程中,糖與蛋白質加熱會出現梅納反應,產生4-甲基咪唑(4-MEI)衍生物,在老鼠實驗天天餵食大量4-MEI,恐引發肝、腎及淋巴癌機率,但對人體是否致癌,目前尚未定論。
u漂白劑
漂白劑以亞硫酸鹽類為主,它能讓食材顏色變白,堪稱是防止食物變色的美白品。如洋菇或白木耳、金針在乾燥加工過程中,容易氧化而變成褐色或黑色,影響食物賣相,漂白劑可抑制氧化作用,讓金針即使乾燥後,依舊色澤鮮豔。雖然此成分合法,但衛生局抽驗常發現漂白劑過量問題,影響民眾健康。消費者選購時,可聞一聞有無刺鼻味道,或避免購買色澤太鮮豔、純白的食材。金針烹煮前應泡水,以減少健康危害。
u膨鬆劑
膨鬆劑可增加食物空隙,讓口感更鬆酥可口,常見膨鬆劑包括鉀明礬、鈉明礬、氯化銨、酵母粉及合成膨鬆劑(俗稱的發粉)等。膨鬆劑常用於油條、包子、麵包、蛋糕等食物製作。近來部分膨鬆劑含鋁可能引發的健康危害,也引起廣泛討論,有關鋁是否導致阿茲海默症,依現有之科學研究仍未能定論,但已引起民眾擔心;亦有研究指出,長期大量食用,會導致鋁沈積骨頭,影響骨質鈣化,較容易骨頭疼痛或骨折,且腎功能也可能變差。
u保色劑
讓食物增豔不腐壞的保色劑,如硝酸鹽或亞硝酸鹽,兩者常混用於醃製魚肉製品中,除了能保留肉類原有色澤外,還能防抑制肉毒桿菌的生長,同時具有保色及防腐的雙重功效。但過量對身體也不好,有致癌疑慮。以香腸及臘肉為例,因肉毒桿菌喜歡生長在沒有氧氣的環境,香腸又常被包覆在腸衣中形成厭氧環境,有利於肉毒桿菌生長,民眾若不慎食用到肉毒桿菌素,嚴重者恐有生命危險。因此,肉製品中常添加亞硝酸鹽作為保色劑(Color fasting agent)使用,除了可以改善、保持食品的顏色外,也可抑制有害菌類(如:肉毒桿菌)的形成。
Q:保存期限愈長的食品,代表添加了防腐劑,所以反而不好?
A:不一定。溫度、酸鹼度、水分、保存條件及加工方式等,皆會影響食物的保存期限,不見得保存期限很久,就一定是添加防腐劑。以奶粉為例,其水分含量低,通常微生物難以生長。另外,罐頭其實也未添加防腐劑,它是利用高溫及殺菌過程,讓外在環境中的腐敗菌、病源菌及微生物無法進入容器內,達到長時間保存效果,因此若發現密封罐頭有凹陷或膨脹,代表細菌可能侵入,建議勿食。